□张婧妮(同济大学)
日前,上海试行全国首个饮料“营养选择”分级标识。根据饮料中“非乳源性糖”“饱和脂肪”“反式脂肪”“非糖甜味剂”等4种成分含量,评定等级从高至低,标识ABCD四级,推荐程度逐步递减。分级试点之前,上海疾控部门曾对市场上部分“现场制作的奶茶”进行营养分析,结果令人担忧,仅含糖量一项,93%以上标称“额外不加糖”的奶茶,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;将近一半“标称三分糖”的奶茶,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。(光明网,4月7日)
这一评级制度不禁让人拍案叫绝。当下,随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,“0糖”“0卡”“0脂肪”概念也成为新的卖点,如何确保商品标签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也备受关注。不少企业与商家高举着“健康”大旗,却销售着名不副实的产品。
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调查了100个产品,其中有83个涉及“无糖、无蔗糖、不添加糖、不添加蔗糖”等相关产品。这些产品推出的卖点多为“控糖人士”“孕妈妈”“老人”“小孩”等。而从实际检测结果来看,名不副实占比接近一半,甚至某些宣称无糖的产品实际含糖量非常高。不难发现,产品配料表鱼龙混杂、概念大于实际等问题屡见不鲜,尤其是添加了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如此常见,其背后的健康风险也应受到更多关注。
因此,此次上海试点施行的“营养选择”分级标识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。首先,消费者们在购买时一眼就能识别其营养成分,做出更为明智的消费决策。此举不仅有助于消费者直观了解饮品的健康程度,更深层次上则是对全民健康意识的一次深度唤醒,引导公众向低糖、低添加、天然健康的方向转变。
其次,这种分级标识制度能够鼓励饮料生产商减少高糖、高脂饮品的生产,转而研发更多健康的低糖、低脂饮品,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最后,饮料分级制度是对预防慢性疾病,特别是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有效防控措施。当前,过度摄入含糖饮料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一大威胁,这对人民有意识选择更为健康的饮食是莫大的福音。
总而言之,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食品健康标签化、标准化进程上的又一次有力实践,同时也是对公众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。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,它必将对提升公众健康水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,成为“健康中国”建设中强有力的推手!